如果芸知道无关爱情谈开去
考完研当天和同学一起去看了冯小刚新作:《如果芸知道》。改编自冯小刚同寝室战友张述与妻子罗洋的真实故事。
我一般不喜欢看电影之前刷剧透,因此也不知道这是个爱情故事。
影片开头说道:“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黄轩(剧中饰演男主隋东风)牵着一只狗,在一个公园里溜达,累了就在一张天蓝色长椅上坐下来。故事就这样一半回忆半进行的方式展开了。
杨采钰(剧中饰演女主罗芸)一袭红裙登场,文艺爱情片里的清纯少女形象,着实令人沉醉。
故事很简单,两个北京人到了国外,相遇相识相爱,两人一狗三餐四季,相伴十五年。
杨坤独特深情的嗓音唱着插曲梦之路,配上新西兰美丽的城乡风光,文艺的滤镜,黄轩开着车走在路上。我已看呆。
不可否认,平淡的细水长流的爱情最美好,我们都渴望。可真正让我有感触的却是一把火下两人年轻时候的梦想。媒人也是房东的林太,说,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有生意,有房子,有车子,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在克莱德买了房,开了饭馆儿,日复一日的生活着。他们的帮手梅琳达,在这里一边打工,一边挣学费,后来,一边打工,一边赚钱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支教,比如救助鲸鱼。
比如去香格里拉,甚至领养了一个非洲儿童,梅琳达每次都会把自己在外面见过的种种新奇经历写信给罗芸,而罗芸也正是在梅琳达的感染下,开始萌生出不想重复生活的想法,是房子束缚住了他们,是生意束缚住了他们,于是,在极光之夜她许下了希望餐馆被烧的心愿,其实是想开始一段崭新的不一样的生活,对于她短暂易逝的生命而言,尽可能把生活过的丰富些,多么充满诱惑啊。
前几天和姨夫不知道就什么话题谈论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拿房子来说吧,中国人追求稳定,落叶生根,房子就是家,买房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人一般很少买房,他们会选择租房,或者卖了房拿钱去各处旅游,体验生活,我不能说哪种更好,因为存在的都是能理解的,但大多人们向往的,应该是后者吧。
前段时间在某平台看到有人发了一句话,这样说道:我们大多数人努力活着其实不过是证明我们自己真的只是平凡的人。我想说,我们大多数人努力活着其实是为了证明我们甘于平凡,但我们不甘于平庸。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生活会给你抉择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虽然不会尽善尽美,但不至于完全为生活所迫。
影片有很多催人泪下的点,比如对于怀孕了一次,不慎流产,终身无法再生育的罗芸而言,从小男孩手中收养来的流浪狗布鲁,和她们朝夕相伴十多年,已然像是一个孩子,在布鲁受尽病痛离开的时候,罗芸的内心几近崩溃,她开始抽起烟……再比如,罗芸患病先爱人离去,隋东风拿着骨灰盒带她去看鲸鱼,在船上向开船的人讲述了自己妻子的故事,而后,鲸鱼出现了,喷出很美的水柱,隋东风将爱人的骨灰撒入海中,如此不舍却又是如此舍得,也是在这一幕开船的人向自己的妻子打通电话,说了声我爱你……当听闻别人的故事,感慨并试图安慰别人所失去的时,每个人都想以此为感触的紧紧握住现下所拥有的一切。不管从什么样的角度看,都能得到多多少少感悟。
如何度过一生?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每个人在乎的,喜欢的,追求的不同,当然说不上正确与否。于是影片中又抛出了一个触动我的点,那就是一个人的兴趣。兴趣爱好对于一个人真的很重要。很久之前看的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一书,内容简单,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说,人必须要业余的爱着点什么,这样平淡的生活才不至于枯燥无聊。这话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受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极其无趣的人,没有很狂热的迷恋过某个东西,没有提起兴趣能让我奋战到深夜的事,一点儿没有个性,这让我总是羡慕那些在朋友圈放肆宣扬自己爱好的人,细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过。
影片中的隋东风和罗芸,在奥克兰林太家租房入住,俩人第一次真正见面交流时,隋东风吹了笛子,当罗芸问他,居然还会这玩意时,他介绍了自己之前在文工团,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没钱去读,只能一边送外卖一边在奥克兰上语言学校的经历。之后隋东风夫妇离开奥克兰,告别林太时,林太也再三嘱咐,千万不要忘了笛子。正如她说的,人要有个爱好,这样心才不空。
老一辈的传统思想,觉得安稳最重要,吃饱肚子最重要,他们不理解很多搞音乐的流浪艺人,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图啥呢?大概驻足街头的路人停下来观看鼓掌时,那份雀跃的心情再多钱也不能衡量吧。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我们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一生如何才不算浪费?否则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到一个小盒子里,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挂念。这大概是影片最值得让人思考的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