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谈他的家与国澎湃新闻
王赓武(章静绘)王赓武,年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广泛涉猎东南亚史、海洋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人史等领域的研究,有多部重要著作问世。历任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自港大荣休后长居新加坡,对东南亚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及东亚研究所等机构有推进之功。年,王赓武获颁第四届“唐奖·汉学奖”,及新加坡“特功勋章”。同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回忆录——《家园何处是》与《心安即是家》。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毛升博士最近代表《上海书评》采访了王赓武教授。
《家园何处是》,[澳]王赓武著,林纹沛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年9月出版,页,27.00美元
《心安即是家》,[澳]王赓武、林娉婷著,夏沛然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年9月出版,页,35.00美元您生在印尼泗水,在马来亚怡保长大。但父母从小就对您说,您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到中国。这种教育曾经困扰过您吗?王赓武: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父母的回国计划,也把为我回国生活做的准备看成自然而然。年,我们回到中国(当时还是中华民国)待了几个星期,又走了。我听说,我的祖父母要求我们离开中国,因为抗日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我爷爷无业,而我父亲那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需要的话,他可以从国外资助我爷爷。第二年,当战争爆发后,我父亲的收入确实成了他在中国的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因此认为,我们会在怡保待到战争结束,然后回国。在此期间,我继续在家学中文,在学校学英语。大部分的邻居都把孩子送到同一所学校,我因此交了很多好朋友。父母对我这个独子很在意,关怀倍至。
一直到十一岁,我的童年都是既安全又幸福。但是,在日本占领马来亚的三年半时间里,这种状况改变了。在充满变数的那几年里,父母从没提过要回中国,我也没有继续上学。我们搬了好几次家,住过镇上好几个地方。我从几次搬家中学到很多,看到了很多在工作或嬉戏的不同的中国人。那时,我所有的教育都来自我的父亲,他在家里教我古文。在日据时代,我父亲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靠着不稳定的工作,养活母亲和我。战争结束后,我回到学校,并用了几乎两年的时间为回国做准备。我也很期待那个回国的时刻。我知道我们之所以推迟回国,是因为父母希望我能在当地拿到高中毕业证书,那么不用在中国上高中,也可以参加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这个计划实现了。我父亲能想得那么周到,真是我的幸运。他让我明白,寻找一切学习的机会,继续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七八岁大时,身穿学校制服的王赓武。父母认同的那个中国,是什么样的?王赓武:父母时常向我解释,中国正在抵抗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并竭尽所能在保卫这个国家。父亲从来不谈政治。他专心地教我古文,并通过古文让我明白,中国古代文明有多么伟大。我的母亲告诉我中国老家的情况,说得最多的是王家。她告诉我家里都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说起老家的那些人总是说得活灵活现,因为她知道大多数家人的奇闻逸事。因此,我对这些家属成员可谓耳熟能详。我的父母在以各自的方式,让中国变得对我来说,既真实,又有关联。后来,我意识到,该让我知道关于中国的什么情况,他们都经过了精心挑选。我父亲特别注意如何使他们在家里教给我的,和他们希望我从学校里学的东西之间,能保持平衡。他敏锐地意识到,他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偏颇的,学习方法也很枯燥。他因此决定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将学习变得愉快,从而效果也更好。我当时并不理解,后来才意识到并非常感激,他不仅教给我中国对他意味着什么,并努力为我适应现代社会做准备。
您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再调整国族认同,开始认同马来亚是您的国家,最后又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您怎么理解“国族认同”?
王赓武:我曾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讲中国话,过中国人的生活,但我从来没有被教育成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家说国语,父母的朋友和同事主要来自江苏和浙江,他们也说国语。但是,怡保镇上的大部分中国人说粤语、客家话,以及福建话、潮州话和海南话等多种方言。在抗战时期,我在镇上学会了讲粤语和客家话,因此和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别扭。我意识到,马来亚的中国人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因为日本人对此很警惕,将其看成是一种威胁。
父亲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说话从来不用民族主义的词汇。他在大学里学习英国文学,很喜欢,并认为这是理解后五四时代的中国人热切希望去了解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好方法。他认为,中文由他来教我,我在回国前及早学会英文,因此他送我进入一所英文小学。最初教我的两个老师都是英国女教师。之后,教过我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国家,如马来亚、印度和斯里兰卡。我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社群的男孩子,在学校里,我们都要说英文。我们从来不谈民族主义。我是在为中国抗日战争筹款的集会上才开始接触到民族主义的。
对我来说,生活在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才是正常的,也总是试图避开任何的族群政治意识(politic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