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世界将更紧密地拥抱全球化,还是

近几年,随着我们的人工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的上升,部分企业外迁至东南亚等地。最近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规避美帝的相关政策,部分内资企业和部分国际企业也号称要转移制造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开始惊呼“去全球化”趋势形成,制造业要撤离我们。投降派更是以此为重要依据,呼吁向美帝妥协再妥协。原本,如果没有本次疫情,绝大多数人应该没有办法去深入地思考一下,世界发展的趋势到底会更紧密地拥抱全球化,还是因为一点历史进程的小插曲而积极地“去全球化”。但是,本次疫情给了全世界一个不可复制的直观机会,现场直播加亲身体验一次近似“彻底去全球化”和全体闭关锁国的经历。想一想,等疫情彻底结束之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会怎么选?宇宙中主宰一切的最大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智慧生命也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四个字:自然规律。因此,从一切的源头,即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入手去分析,应该是可以获得一个准确的定性结论。在这里,我们要参照的一个自然规律叫做“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对应的自然规律本质上叫做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朝向阻力更低的方向进行。经济学上有个概念,说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是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仔细深入地思考一下,真的是这么回事儿。生产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降低原材料变成实用产品的成本;商贸流通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降低产品到最终用户手上的流通成本;金融企业存在的终极价值,是降低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哪怕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终极目的也是降低产品的单位使用价值的生产成本。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终极目的,是降低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幸福体验的成本。那么全球化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全球化是通过原材料的全球调度、生产流程的全球协调、流通分配的全球优化,降低产品和服务到达全球最终用户手中的综合成本。拿汽车产业举个例子。对于一辆中等发达国家普通家庭使用的中档轿车,售价一定是实惠的,也就必然要求生产成本越低越好(事实上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是成本越低越好的)。全球化意味着:可以全世界找橡胶原产地,用相对最实惠的价格买橡胶来制造轮胎;全世界找铁矿石,用最实惠的价格采购来炼钢炼铁;全世界找汽车钢板的生产厂商,用最实惠的价格买到符合中档轿车质量要求的车用钢板;全世界找到最实惠组装整车的工厂所在地,用最实惠的价格雇佣熟练的汽车工厂生产线员工;全世界找运输公司,用最实惠的价格将制造好的整车运到目的地市场。以上内容都是极简化的过程描述,实际汽车产业比这个复杂得多得多。而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越多、越复杂,能够优化的环节就越多,能够降低成本的地方就越多。如果没有全球化,汽车厂商只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去完成从原材料到整车生产组装的整个流程,哪怕本区域以外的地方能够轻松获得成本低得多的同等品质产品(原材料、部件、员工等),他们也无法利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产“单位产品品质”的成本直线上升,进而反馈到产品的价格上,更进一步反馈到产品的有效需求和销量上。因此,基于“万物发展朝向阻力更低方向进行”的自然规律,全球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不是一个由跨国资本人为创造出来的专门有利于某个特定群体的东西。再强调一次,人为制造的东西都有寿命,唯有自然规律伴随宇宙的存在而永存。因此,从定性角度分析,世界的发展会朝向更紧密拥抱全球化的方向进行。那么为什么近两年会出现“逆全球化”方向的发展苗头,且有不少人开始试图“去全球化”呢?很简单,全球化本质上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什么叫优化?就是引进更好的,淘汰较差的。“更好”的意识就是:同等价格成本下的技术更加先进、品质更加优良,同等技术和品质下的成本更低。同理,“较差”的意思就是同等价格成本下的技术更落后、品质更差,同等技术和品质下的成本更高。这样就显而易见,反对全球化和试图去全球化的人,就是一群代表落后技术、更低品质、高昂成本的集体。请问,他们能够抗衡自然规律和历史趋势吗?当然不行啊!我们曾经的老大哥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嘛,怎么没有人提这个呢!冷战是由前苏联为主导的华沙条约组织(负责军事政治)和经济互助委员会(负责经济生产)与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之间的军事经济全方位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可以理解成前苏联和东欧小伙伴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部搞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当然,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不是可能完全彻底掐断的,日本著名企业不就在八十年代因为卖机械设备给苏联而受到美帝制裁了嘛。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样的搞法,能够维持四五十年,既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又显示出其没有永久持续性。在这样一个封闭环境里,由于有老大哥这样一个强力机制的保障,经互会内部的成员及其民众,被迫生产和消费低品质的各类商品。由于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循环,这样的经济倒是可以正常且持续地运行下去。但是,由于外界存在品质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和服务,一旦强力机制消失,那么人性使然必定驱动消费者选择更好的商品。最终结果要么是经互会内部的经济体提升自己竞争力,要么因为自己无法提升竞争力而消失在市场上。今天提倡所谓制造业回流等口号的试图去全球化的那些人,本质上就想重新创造“经济互助委员会”那样一个形式。短期看来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只要“生产消费”的循环得以顺利进行,你自己生产多贵的产品也逼迫内部成员不得不买。但是,只要外部存在同等品质价格更低、同等价格品质更好的产品时,你的内部就必然产生一种“胳膊肘向外拐”的力量。而外部的产品竞争力越强,内部反水的力量就越强。这时候,如果像老大哥那种强力机制能够维持,那就不会出事儿;要是强力机制靠不住了,那内部反水力量迟早要冲破障碍,导致这个新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消失。地球人都懂的,那个强力机制就是美军。那么,从理论上证明了去全球化是不可行的,那么现实世界会如何发展呢?年3月上旬,国际油价暴跌。撇开沙特美国俄罗斯三方之间的各种版本的阳谋论不谈,国际油价暴跌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活动会减少,从而影响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费量。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各国从一月份我们这边儿爆发开始就采取了一些减少互相往来的措施。直到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封国和封城已经是家常便饭,世界范围内的运输行业肯定日子没法儿过了。因此,今天的疫情本身就是一次近似彻底的去全球化演习。随便举一个例子: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报告,年全球航空公司共送旅客36亿人次,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8%,运送货物万吨,货值超过6万亿美元。航空业实现直接收入亿美元,提供了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经济活动产生了2.7万亿美元价值,间接带动万就业人口。各位,今天是年,去年的数据只会比这更多。有人一定会提出一个问题:人家担心的是某些人威胁的“去全球化”导致我们的产业外迁,又不是全世界闭关锁国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发达国家将先进产业甚至不那么先进的产业搬回自己国家,又不是不和我们做其他生意了,这样受害的是我们呀?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身,就会导致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减少。发达国家产业回迁,就算他们能够搞到原材料、能够有足够的产业蓝领工人、能够顺利地建设厂房最后把产品生产出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除了我们真的没有技术生产的东西,只要我们能造的,那就是全世界成本最低的。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产业回迁的配套政策必然会包括一个:提高进口关税。各位,今天虽然是庚子年,但是真的不是年了!哪个国家敢抬高对我们的进口关税,我们也能对等地抬高他们产品的进口关税。这种互相伤害的做法的终极较量,就是拼谁的市场更大。谁的市场大,谁的销量就越大,就有越多的销售收入反馈到产品研发投入的源头上,进一步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因此,终极闭关锁国形式下的最大赢家,这个星球上倒是可能有两个而不是一个:我们和印度。如果做不到终极形式的闭关锁国,对于绝大多数产品而言,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且远远甩开第二名(虽然我根本不知道谁是第二名)。(详细分析见文章:越南未来吸引产业投资的前景如何)对于我们来说,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世界最大统一单一大市场。在这个绝大多数产业都产能过剩的世界里,谁掌握市场也就是需求端,谁就是说了算的。疫情来了,石油价格下跌,对于中东一群土豪国的日子是极其艰难的。连沙特这样的大户,都连续几年财政赤字了。他们强烈需要全球化,需要进口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来保持内部人员生活稳定;需要全球化带来的人流和物流的持续增长,来消费他们生产的能源。否则,他们真的就转不下去了。疫情来了,对于欧洲也一样。先是各种截胡的新闻出来,再加上现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人因为医疗资源不足而离去,所谓的盟国们还帮不上忙。这样的欧洲在疫情结束之后能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这记忆力得多差啊!那么欧盟不能更紧密地在一起,就凭他们各自那几千万人口的体量,无论是消费市场的大小,还是生产制造能力的水平,要想继续所谓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除了继续更加紧密地依靠全球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自己关起门来玩儿试试,有本事尝试一下自己过日子的所有东西都自己家里生产试试!大洋洲那个地方就更加有意思了!别看他们经常反我们,咱们最严重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看到一条新闻,哪怕是假新闻我都认:新西兰捕捞的大龙虾因为东方大国的需求断了,又重新放回大海了。澳洲的铁矿石,我觉得可以指望各个发达国家把制造业搬回去之后,卖给他们在自己家里大炼钢铁。其实对于“制造业回流”或者“去全球化”这些概念,很多人思考的时候只考虑了一个方面。而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面的东西,哪件事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或者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不要觉得我们在很多技术方面被别人卡脖子,我们就一定输了。来,单说高端呼吸机这个东西:世界上最好的呼吸机,起步几十万人民币甚至更贵的那种,据说只有德国和瑞典两个国家能够生产,我们姑且理解为劳斯莱斯级别吧;好的呼吸机,是美国、瑞士、德国生产的,我们姑且理解为BBA级别吧;一般的较高技术含量呼吸机,我们就能生产,也别管其他多少国家能够生产了。这样看来,呼吸机这个东西真正的产能集中在美中欧三地。疫情期间,呼吸机这个救命的东西可以生产多少卖多少,拿镇家底的战略黄金储备付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都没问题。请问,疫情结束之后,呼吸机还能卖多少?卖给谁?因此,疫情结束之后,选不选全球化,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怎么选,大家能想明白了吗!所以,现在虽然眼看着整体经济形势越来越难,但是,我们还得活下去不是吗。既然生活不得不继续,那就用乐观的精神鼓舞我们坚定地向前走,坚定地走我们的产业升级道路。我们虽有各种优势,但我们也不是无敌的。既不悲观投降,也不骄傲自满,坚定地去升级吧!无论民族,还是个人。(参阅相关文章:人性,病毒,与投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5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