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事件背后由二十多年前的质疑声引发的
在我的文章《联想事件背后:中国企业全球化之痛》发布后,一方面得到了不少朋友们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质疑声。其中有两类主要的问题:一是联想到底是不是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二是联想和柳传志什么不出来回应质疑,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必然有问题?
实际上关于国有资产是否有流失这个问题并不应该在我们能去准确判断的范围之内,最终必然是有关国家主管单位根据法定的流程去审视判定。不过如果大家大家和我一起再回顾一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非常相似的有关国有资产的大讨论以及后来发生的故事,或许你就会已经有答案了,包括联想和柳传志为什么不站出来不回应!
二十多年前的质疑声
年,学者秦晖在《东方》创刊号发表《“叶启明现象”辨析──国有资产产权改革中的“自购自”问题》,后续又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提出国企改革中存在“从掌勺者私分大锅饭到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现象。
年“产业观察家”仲大军写了一篇名为《格力再现“褚时健”式的人物》,文章站在保护国有资产的立场,批判格力电器创始人朱江洪意欲通过管理层收购(MBO)、股权置换的方式控制格力电器。
而在这些质疑声中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恐怕就是当年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以“保姆占了主人财产”为比喻来质疑的企业管理层收购MBO。
4年6月,郎咸平撰写了《搜狐首席经济顾问郎咸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方案》一文,认为TCL的历程是一个国有股权稀释的过程,是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的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也是TCL的管理层获取国有资产的过程。
4年7月,郎咸平以“四问海尔”的形式,质疑海尔正进行“曲线MBO”,认为海尔此举是为了完成借壳和实现国有股权稀释(海尔本质上是集体企业,不过也被看成是典型的公有制出身)。
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
1.由于中国的《公司法》不健全,很难对海尔职工持股会做出适当监管。希望海尔向股民详细披露每个高管人员在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比例。
2.当初成立海尔投资的时候,到底通过何种过程让海尔投资拥有海尔商标专利权?到底通过何种过程,将零部件的供应权转到海尔投资的手中的?如果是海尔集团董事会正式通过这些资产的转让,那就是明显的内部人员利益输送,除非海尔集团能证明董事会成员从未在海尔职工持股会拥有股权。
.中国国有企业体制问题,使企业老总没有办法透过某种激励机制得到适当补偿,但并不代表有国有企业职工,包括高管人员成立的职工持股会就可无节制地控制公司的资产。即以海尔年亿元的全球销售收入而言,海尔职工持股会控制的有形无形资产高达亿元以上,这在全世界也是前所未见。
4.我们太强调国企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不足,但对他们应对国家和股民的信托责任却强调不够。国有企业老总在产权还未转换时,就可以合法地做好;产权转换后,就会立刻将企业做好,而且还可打着“产权改革”的口号,掩盖国企老总缺乏对国家和股民的信托责任。
4年8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并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5年4月,郎教授再次挥起了专家级经济分析的武器,在上海的一场讲座中,向台下的企业高管们讲述了倪润峰的MBO故事,并对继任者赵勇继续变相MBO提出质疑。此后,郎教授还与赵勇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火药味十足的电视辩论。
后续发生的故事
面对着以郎咸平教授为首的一些专家们极为尖锐的质疑,企业家们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而后续发生的故事也就变得完全的不同了。
TCL李东生
7年以前,TCL是%的国企。7年惠州市政府与TCL第二代掌门人李东生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放权经营协议,并约定根据企业增长率进行股权奖励。李东升带领的管理团队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企业高速发展。9年,TCL在香港上市,旗下王牌彩电销量中国第一;1年,TCL手机销量全国第一;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彩电业务。4年TCL在深交易所上市。
这时候郎教授的质疑声来了!李东生在面对记着提问时反问:“郎咸平是谁?”李东生最终表示:没时间与郎咸平争论,他最关心的是如何一方面打手机业务的保卫战,一方面还要打彩电业务的进攻战,企业为这个压力很大。关于各种质疑声“我只能以平常心对待。”
随后TCL不受质疑声影响,继续埋头发展,目前已发展成纯市场化运营的“公众公司”,李东生为第一大股东占股8.26%,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占股比例5.0%。目前TCL彩电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在TV面板市场的份额全球第二,中小尺寸业务LTPS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三,柔性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跃居全球第四。
长虹倪润峰、赵勇
在TCL的企业改革高歌猛进,李东生身价倍增的时候,一手把四川长虹带成国产电视业老大的倪润峰也不由得产生了很多想法。然而军工企业出身的长虹改制面临的困难显然要大得多。年在长虹卷入了一场四十亿的骗局后,倪润峰黯然退休。面对郎教授的质疑,继任者赵勇选择了与郎教授进行公开论战,在一场著名的、火星四射的电视辩论后,赵勇宣布永不搞MBO(管理层收购),长虹此后逐步退出彩电业一线竞争的地位。
海尔张瑞敏
海尔原本是青岛二轻局所属的集体企业,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万元,濒临倒闭。在张瑞敏领导下以严抓质量和管理创新为手段,企业快速腾飞。年,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0年,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年海尔在上交所上市;8年海尔销售收入亿,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同年张瑞敏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讲课。年海尔销售收入突破千亿。
张瑞敏同样未对郎教授的“四问海尔”进行直接的回应。面对记者提问张瑞敏淡淡地说:国有资产问题有国资委管着呢,我们只管做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海尔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海外市场上稳扎稳打。
随后海尔的发展也未受到影响,现在已成为全球化最为成功的中国企业之一。在美国,海尔智家旗下品牌GEAppliances厨电、空调等份额第一;在欧洲,海尔智家旗下品牌Candy占据欧洲互联家电NO.1,海尔空调在俄罗斯连续四年TOP1,海尔酒柜、洗衣机、干衣机等在英国TOP1;在澳洲,作为新西兰顶级家电品牌的费雪派克以42%的市场份额稳居当地白电市场第一。海尔公司的股权目前以张瑞敏为首的企业管理层及其一致行动人占股41.07%,境内外投资者占股58.9%。
格林柯尔(科龙系)顾雏军
年,顾雏军在英美合办的权威杂志《能源》上发表了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这就是饱受争议的“顾氏循环理论”。年,顾雏军受人邀请,赴英国考察,并在那里创立了格林柯尓公司,发明了格林柯尓无氟制冷剂。0年,格林柯尓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5.5亿港元。1年,格林柯尓收购科龙。年收购和美菱电器。同年收购了亚星客车。4年收购了襄阳轴承。顾雏军连续出手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并且从财报来讲都使这些公司短期内扭亏为盈,一时间风头无二。
然而郎咸平复旦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一周后,顾雏军公开回应郎咸平的指责。不仅在媒体上掀起了论战,还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诉讼状,以个人名义指控郎咸平对其构成了“诽谤罪”,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郎顾之争”。5年顾雏军在首都机场被公安带走,8年,顾雏军被判有期徒刑十年。科龙系土崩瓦解,4家A股上市公司脱离,格林柯尔退市,直接损失近亿。年4月最高法院撤销顾雏军6项罪名中的5项,年1月7日顾雏军获得国家赔偿4万元。
格力电器朱江洪、董明珠
格力的前身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是,1年正式改名为格力集团,由朱江洪出任总经理。朱江洪为人谦和,擅长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4年董明珠出任经营部部长。两人联手把一条技术落后10年的组装线,年产2万台空调器的小厂,改造成为年产量万台的行业巨头。6年,格力成为当时国内的销量冠军,并在深交所上市。年格力空调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然而此时质疑声也出现了。
面对仲大军质疑格力涉嫌国有资产流失,朱江洪选择了应战,对仲大军提起了侵犯名誉权的诉讼,虽然朱江洪打赢了官司,法院判仲大军赔偿,然而格力电器企业改革却陷入停滞,5年,当时珠海市政府部分领导打算把如日中天的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集团,然而董明珠不认命,找到省国资委及相关领导,以民族品牌的大义说明利弊,终于成功的把格力电器给留了下来。朱江洪于年退休后,董明珠率领的格力电器与主管单位及母公司的关系依旧症结重重。年珠海市国资委主动放弃第一大股东地位,将大部分股权售给高岭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仅保留.22%的股份,以董明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层获得4%的股权激励,这意味着格力电器从国有相对控股企业转变为“公众公司”,彻底进入了联想运营的阶段。然而此时的格力已被何享健领导的成功从乡镇企业改制为民企上市的美的集团拉开了距离。(年美的营收.21亿,格力营收.97)
“联想”中的联想
具体联想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估计大家已经看得眼花缭乱了。我在这里只是想强调两点:
第一,联想原为中科院所属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后中科院股份降到了29.05%(还是第一大股东),柳传志直接持有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2%股权。5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年,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目前联想一直在PC行业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联想几乎同期起家,背靠着中国最顶尖的教育和研究学府的曾经的明星企业,由北京大学70%控股的北大方正和由清华大学51%控股的清华紫光最终分别以负债亿和负债0多亿先后宣布破产重组。我很想知道司马南先生和张捷教授们有没有兴趣去研究一下他们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第二,实际上司马南和张捷说联想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观点基本上是延续了当年郎教授的思路,而从专业性和严谨性上来讲比郎教授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郎教授当年的那些文章和精彩演讲吧)。让人诧异的是,当年的“郎监管”并没有对联想的改制提出任何质疑,只是在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后,批评联想是做大做强的病态心里。而这次联想事件中郎教授竟然一下子跑到挺柳阵营中去了,这是因为郎教授这些年看到了最终自己质疑过的这些企业发展的实际结果后有了新的感悟了?
看了上面的这些故事,对于联想和柳传志问什么不出来回应质疑你还觉得困惑么?当然你肯定还是想问,到底这些质疑声是对是错?国家到底是怎么评价的?
年12月18日,由全部常委出席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向很多企业家授予了改革先锋的称号:
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 李东生
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 何享健
注重企业管理创新的优秀企业家 张瑞敏
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柳传志
企业“军转民”实践的创新者 倪润峰。。。
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文《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到:
“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催生了一批批中国企业家。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在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人员中,不少是企业家。他们勇于拼搏、敢闯敢试。”
我们应该允许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质疑,真理应该是越辩越明。不过我们同样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给企业家们更多的支持,更多的保护,更多的宽容,毕竟最终不管是哪种理论,还是要靠企业家们应用他们的智慧和一往无前拼搏的精神去付诸实践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