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金融大萧条,战后欧洲经济究竟
引言
在资本主义取得主导地位之前,经济生活或多或少规律性地遭遇过一些动荡,这些动荡与气候、收成、人口平衡、战争有关。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整个阶段都是通过具备一定规律的周期性运动实现的:繁荣和舒适时期因经济衰退而减速,或因经济危机而中止。
战争或战后的调整导致销路或供应减少;一次或多次不好的收成导致农村市场收缩;并且愈来愈多地,与生产价值难以实现及价格下降有关的生产能力的过分发展、竞争的加剧及利润的减少,都是这些“19世纪经济危机”的起因。由年经济危机所开启的、并一直持续到年的“大萧条”,既开启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又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
尤其是因为:第二代工业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化了的国家里,工人运动取得了可观权利并被认可;资本主义的资本的集中及金融资本的出现;导致“世界瓜分”和“世界大战”的新一波殖民化及世界范围护流大潮。“大萧条”(-)先看一看构成这一“大萧条”的“19世纪危机”链条上的诸次危机
年:维也纳股市暴跌引发了奥地利、随后为德国的银行破产潮;随着战争的努力、铁路建设和船只建造而来的德国重工业的强势膨胀,受到了成本上升和利润剧跌的限制;年,铸铁生产减少了21%、价格下跌了37%;失业潮将一些工人赶回了乡间,冯·奥本海姆男爵在年10月写道,“在过去五十六年间还从未有过持续这么久的危机。”
产能的过剩是巨大的:锻造业年能生产万吨铁轨,而其消耗却跌到了50万吨,其价格从年到年暴跌了60%.年:里昂股市暴跌引发了里昂银行、卢瓦银行,接着是联合总银行和其他众多银行的破产,也有相当多的工业企业破产:采矿和冶金业、建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皆被波及。失业猛增,薪水暴跌。里昂的一个信贷主管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灾难。”
由“弗雷西内计划”的施行带来的飞跃后,公共建设尤其是铁路铺设的放缓,是这个令人抑郁的动荡的起因。年:美国的“铁路恐慌”。铁路建设实际上已经复苏(年为公里,年达1.86万公里),但又迅速放缓(年为公里)。铁路公司受困于铺设成本上涨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太平洋联合公司股票市价暴跌,随后是众多铁路行业股票市值的暴跌,再后就是银行破产和随着破产、失业、降薪潮(冶金业薪水下降了15%~22%,纺织业下降25%~30%)而来的产业活动的放缓。
卡耐基集团借此次危机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通过低价抄底收购了同业工厂。刚刚经历了长时期萧条的德国自年起走上了贸易保护主义和卡特尔化的道路(-年间成立了七十六个卡特尔[联合企业])。英国也受到了这些危机的影响:面向处在危机中的国家的出口越加困难,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活动放缓,批发价剧降,失业率增加(涉及10%加人工会的工人)。
这次萧条直到-年间才结束。随着在南非发现黄金,法国开发巴拿马运河,美国铺设新铁路,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新经济的发展前景,一些新的利润渠道被发掘出来,新的投机又开始了,接着又导致了新的阻滞。年:在法国,负责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公司和金属公司,投入了铜矿投机,最终倒闭。股市恐慌、信贷危机和萧条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梅林税)。
年:在英国,作为阿根廷共和国金融代理人的巴林银行,成为阿根廷经济金融困难和政治动荡引起的信任危机的受害者,它不得不中止支付;英格兰银行以及其他一些英国大银行的介人限制了银行业恐慌的发展。但新的一轮萧条又开始了,首先涉及纺织业尤其是棉纺业,然后发展到造船业和冶金业;由于打击了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年危机引起了国际贸易缩减,英国的这一萧条又加剧了。
越来越导向征服国外市场的德国也被这次危机波及。它加强了的卡特尔化(一百三十七家卡特尔处于运营状态),开启了一条通向新的经济调整模式的道路。年:直到此时,美国刚刚由于建筑业和铁路业的复苏以及极好的农业收成,经历了一个繁荣期;一些大垄断企业(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表现了其强大的实力,并且一个新的工业保护性关税(麦肯利税)于年实施。
但铁路企业的利润又一次暴跌,其中一些中止了支付;一些铁路业证券的市值暴跌;四百九十一家银行破产。伴随着失业的蔓延和工资的降低,萧条在年加重了。在以上每次危机中,最壮观的征象来自股票市场(市值暴跌和恐慌)或银行(大银行的倒闭或中小银行的相继倒闭)。根源是相同逻辑的一再发生:成本上升(如:对于美国的铁路公司,工资的提高和铁轨价格的上升),销路的缩减(农村或其他产业部门劳动者购买力的降低,公共投资的减少,海外市场的困难),销售价格降低(价格竞争、美国铁路的票价战)。
随着利润的降低或急剧下跌,每个企业要实现生产出来的价值就变得更加困难,竞争就更加尖锐,同一部门的企业处境就越来越不稳定。一则股市的传闻、一个市场的丢失、一个企业或银行停止支付,都可能开启一个危机,而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
在19世纪上半叶的危机中,调整通过两个运动发挥作用:一价格的暴跌和生产的缩减引起价值实现的剧减,因此最脆弱的公司就被消除,这是资本周期性“清洗”的激进形式。-失业和实际工资的降低,引起工人消费的减少,这起到了扩大危机(因此扩大了“清洗”)的作用,并使得“成本”降低了的劳动力成为可得,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周期。
在“大萧条”的诸次危机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伴随着生产缩减的价格下降。在这二十年间,价格的下降构成了“沉重的趋势”,至于实际工资,在美国,每次危机所涉及的部门都趋于降低,这引起了非常严重的斗争。但这一现象在英国和法国则不那么明显。在英国,如果以年的为基数,每个全工雇佣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率,从年的提高到了年的;当然它在危机来临时有所下降。
在法国,实际工资在-年间增长了25%;但这一整体运动被历次危机所“节奏化”:年停滞,-年间倒退;年及-年停滞;四而实际工资的总体增长也小于生产效率约增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调整模式出现了一个变化;在工人阶级成功建立了对其足够有利的力量对比的国家里,危机期间的实际工资更不易被降低。
同时我们也看到雇主们对资本的组织:大企业或大规模集团的成立(美国、英国);卡特尔化(德国),行业联盟(法国)。这里面也有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新模式的元素。当然,如果将我们在-年大萧条期间所观察到的调整模式与19世纪前三分之二个时期的调整模式作根本的对立,那就太过了。但我们还是必须指出,调整模式刚刚经历了第一次基本的变化。
整体而言,如何概括19世纪末的这次大萧条呢?所有的资本主义危机都是以下四个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W-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具体地说,就是资本主义企业和工人阶级的矛盾;X-不同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Y-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或是在同一部门的资本家之间,或是在不同部门之间)
Z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民、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矛盾。在大萧条时期,矛盾W和X在我们看来是决定性的:-工人阶级组织并壮大起来,最终在一国资本主义运作中具备相当的分量,这解释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德国和北美资本主义的崛起挑战了此前英国资本主义的支配权,这使得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萧条主要影响了英国经济。
结语
“矛盾Y”的作用方式比较复杂,因为,一方面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结构(资本的集结和集中,金融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部门的发展使得发生在第一代产业的衰退得到了暂时的掩盖。至于“矛盾Z”,它只是作为危机的一个因素,作用较小;它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资本的输出和殖民化,作为一个解决因素来起作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