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8一个新西兰人的足迹
----------
提起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很多人都知道。但若提起他创办职业学校一事,鲜为人知。
70年前,在河西走廊的山丹县,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歌:“我们生活,我们学习,我们生活学习在培黎。纺织制革,钢铁机器,工业技术都具备,求知生产不相离……”
歌声来自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它的创办人就是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
抗战爆发后,沿海城市相继失陷,民族工业遭到重创。“中国需要工业,在城镇和农村建立工业合作社,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是十分必要的。”艾黎和埃德加·斯诺夫妇经过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想法得到宋庆龄的支持,年5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艾黎被聘为“工合”事务总顾问。
“工合”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艾黎于是萌生一个想法: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年,艾黎在秦岭脚下的宝鸡双石铺办起了培黎工艺学校。3年后,学校西迁至张掖的山丹。
此前,艾黎曾陪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玉门油矿考察,途中在山丹短暂停留。山丹给艾黎留下极好印象。在他眼里,这里偏居一隅,远离袭扰和喧闹,有良好的土地和草场,是开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最佳地点选择。
艾黎聘请一位年轻的英国人,在宝鸡“工合”工作的前合众社记者何克为校长,校址设在城内的城隍庙。生源面向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当地贫苦人家的孩子,实行半工半读制度。艾黎和何克为学校制定了“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的校训,也就是说,在学习的同时,要自己动手,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
↑校园内的艾黎、何克雕像按照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农、工、牧三位一体的原则,学校开设了运输、纺织、机械、建筑、皮革、冶炼等专业。学校下设3个农场、1个牧场、20多个小型工厂,既解决了师生的生活来源,又可以将剩余产品销往市场。山丹,一个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偏僻小县城,成为抗战时期生产自救的一面旗帜,引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9.html